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 机关党建

追忆长征 传承精神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做人民满意的优秀共产党员

发布时间:2019-06-09 16:58:25


                                        追忆长征     传承精神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做人民满意的优秀共产党员

                                  淮阳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陈俊勇

关于长征,大家从小都有耳闻。“苦不苦,两万五”,都知道,再到后来,小学、中学课本,爬雪山、过草地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大家都会背,再后来,电影、电视剧,更加深入直观的了解,前两年,我突发奇想,想完整的、全面的了解一下长征。近两年,多次翻阅关于长征的相关资料、电影、电视剧,对长征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今天与大家分享。

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出版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人类1000年》,该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的千年中,人类历史上发生的100件重要事件,大家公认,这100件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最大。

这100件事件涉及中国的三件。第一件,火药武器,1132年,宋军和金军作战,首次使用火药枪,使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虽然在中国未发挥它的优势,但是在欧洲殖民者征服土著人的过程中,以及后事的大规模战争,都发挥了很大的威力。第二件,成吉思汗帝国,自1219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此后成为拥有土地最多的国家,对于历史而言,重要的不是军事征服,而是客观上造成了东西方的交流。第三个事件,长征。

一、长征的概况

评价长征,他不只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不应只从政治或军事的角度去考究它,而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探寻这一重要事件。

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移地域的面积超越了许多欧洲国家,翻越了二十多座大山,其中,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终年积雪;长征度过了三十多条大河,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国土面积相等。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了25000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和合围中,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有一次激烈的战斗,除了在少数地区停留外,在饥饿、寒冷、伤病、死亡的威胁下,在与重兵作战中,平均每天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指挥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5岁,大家都知道的林彪,当时红一军团军团长,27岁,1907年出生,军团长还有一个军团,从井冈山出发的第六军团,军团长,萧克,26岁,军团政委王宸,26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到20岁,14至18岁的至少占40%,平均每行军300米就牺牲一名红军。

主要有四支红军长征,通常说的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从中央苏区(赣南闽西)开始的长征,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林彪都在这支红军。1934年10月,开始长征,部队出发时86000人,途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个省,行程25000里。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部队8000人。第二支,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张国焘,近10万大军,开始长征,途径四川、西藏、青海、甘肃,行程8000余里,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全军33000人。第三支,贺龙、任弼时,带领的红二方面军21000人,从湘西出发,途径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行程16000余里。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全军11000人。第四支,红25军,1934年11月,徐海东带领从河南南阳境内出发,途径河南、湖北、甘肃、陕西,行程万里,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最多时8000人,最少时1000人。

二、重大事件

1.湘江之战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出发,开始长征,往西南方向江西、广东、湖南交界处行军。去哪里,不明确,10月15日,蒋介石通过飞行员的报告和航空照片情报分析,确认红军已突破了封锁线,开始调兵遣将,11月中旬,制定计划,在湘江东岸消灭红军,调动五路大军25万军人,阻击红军。红军过湘江这一段,处于广西北部。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抗战时期都是名将),害怕红军在广西建立根据地,派兵堵截,目的拒红军于广西之外。11月27日,双方开始战斗,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重点对阵国民党中央军和湘军,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重点对阵桂军,至12月1日红军中央纵队渡过湘江。从出发时的86000人锐减至3万余人。过了湘江之后,共产国际派驻的军事顾问李德企图自杀,当时总指挥博古也企图自杀。李德想自杀是害怕共产国际追责,博古想自杀是因为红军损失惨重还不知道往哪里去。

2.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之后,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战略转移,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战役的失败,许多老指战员,对博古、李德等人的领导十分不满,认为再让他们领导下去,红军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在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之后,红军于1935年1月15日,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两个议题:一、红军下一步的行动;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会议开了三场,第一个议题很简单,中央红军应该迅速北上,于川南渡过长江与红四军会合,解决了红军的出路问题;第二个议题,有重大历史意义,引发真正的政治交锋,会议支持了毛泽东的观点,否定了博古的观点,补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委分工为“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军事上的指挥权,在革命的危急时刻,使党对红军的“军事领导走上正确的道路”,毛泽东开始了他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

3.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决定往北行军,在川南进入四川,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也分析到了红军去向,派川军、中央军、黔军开始又一轮追剿。赤水县城是位于贵州西北部的县城,进入川南,必经由此经过,守城的是川军,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没攻破,打另外一座小城土城也未攻破,由贵州北部进入川南,目标已不能实现。同时,国民党中央军又将尾随而至,在此情况下,向西渡赤水河,跳出包围圈。渡赤水之后,红军还想向北,过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攻打必经之路,叙永县城 ,又未攻下,红军在四川、云南、贵州交界的荒凉山区,徘徊了十二天,往何处去?毛泽东经过认真思考,对比前后战争失败与胜利的原因。他认为,红军的优势是机动灵活,出其不意,北渡长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隐蔽性,红军向哪去,蒋介石知道,重兵以待,红军打的都是不擅长的阵地攻坚战。毛主席的这个总结判断确实太高了,哪个方向敌人最预料不到,向东,再渡赤水,回到遵义。中央红军经过七天 行军,从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的一个缝隙中穿过,到了包围圈边缘,然后迅速占领土城、遵义等地区,而且,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追击敌人,大大鼓舞了士气。在遵义,部队得到休整之后,国民党部队再次合围,“三渡赤水”,从茅台镇,渡河后二十公里隐蔽休息。三天之后,派一个团向北,伪装主力,其他向东,“四渡赤水”。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绝妙的一刻。刚刚西渡赤水的红军官兵,掉头东渡赤水,国民党军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没有史料标明这个惊人的举动是毛泽东策划已久的,也没有史料证明这个异常冒险的想法产生在哪一刻,伪装成主力部队的红军还在向北推进,作战之勇猛,又让蒋介石作出错误判断,认为红军还是想从此向北过江。坐飞机,直抵贵阳,亲自指挥与红军的所谓最后一战。此时,红军主力已南渡乌江,毛泽东在此地图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弧线,向南穿过贵阳与龙里之间的狭窄地带,慢慢弯向西,从贵州的 西南部进入云南,彻底跳出了包围圈。

4.抢渡大渡桥和飞夺泸定桥

    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红军北上必须过大渡河。经研究,决定在安顺场渡河,这个地方很有名,在此72年前的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兵败于此,本人凌迟处死,四万太平军放下武器后被处死。到安顺场需过彝区,红军用民族政策感化了其中一个首领小叶丹,刘伯承与其结拜为兄弟,红军顺利到达安顺场,大渡河宽300米,两岸悬崖峭壁,渡河难度很大。石达开当年先收买了一个彝族土司,到了安顺场,这个土司出卖了他,配合清军将石达开的部队围团在大渡河,石达开率部在大渡河南岸徘徊了一个多月,无力回天,选择投降。红军到达安顺场后,十七勇士,有的说十八,抢渡大渡河,渡河成功,但船少、船小,刘伯承计算了一下,昼夜不停,需一个月,时间根本不允许。兵分两路,一路在此过河,一路奔袭至上游的泸定桥,在那里渡大渡河,两地距离160公里,都是在悬崖上凿出的山路。突击队第一天走40公里,接到通知,还有一天时间,改为跑步前进,到地方后,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掀了。泸定桥全长101.67米,是一座铁索支撑起来的空中吊桥,十三根碗口粗的铁索连接两岸,九根为桥面,四根为手。22名勇士在炮火掩护下,冒着敌人的疯狂射击,顺着万丈深渊上的铁索发起了冲击,并占领对面阵地,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红军胜利渡过大渡河。

5.过草地

    爬雪山、过草地,大家都熟知,二者相比,草地更加凶险,翻越雪山,时间不到一天,但草地需要七天以上。过草地,指的松潘大草地,位于四川北部,南北200公里,东西100公里,是红军长征途中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一是险,到处是泥潭,一不小心会陷进去,甚至淹没。二是毒,草地上的水淤黑,有毒,只有喝雨水和河水。三是雨,没树,没房,天气多变,下雨很多。四是方向,没有参照物,又多雾,没有方向感。五是饥饿。红军长征途中,始终面临的问题,其他地方有时能得到一点补给,草地荒芜人烟,一点补给也没有,大家都了解过红军过草地吃皮鞋、皮带的故事,干粮没了,吃野菜,前面部队把野菜吃完了,后面的吃草根,有的甚至毒野菜也吃,只是有的毒性不大,不危及生命。资料记载,朱德曾成立一个野菜班,专门研究哪种野菜能吃,哪种不能吃,采集样本,再给士兵培训,最高纪录,有一天因饿、病、冷,死了100多名士兵。

三、巧合事件

    红军长征是一部壮丽诗篇,已经过去八十多年,很多事件非常神奇,品味无穷。

1.白崇禧预测红军长征。白崇禧是国民党著名将领,桂系军阀主要人物。曾参与指挥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外号“小诸葛”军事才能卓著。1934年年初,广东军阀陈济棠邀请白崇禧到广东看看,“共商防共防蒋军事大事”,白崇禧到广东陈济棠布防的防线走了一趟,回来关门告诉陈济棠:一、红军定要突围;二、突围方向可能是广东;三、突围时间应在秋冬之间。当时离红军突围时间还有半年之多,白崇禧的三句预言,句句在后来得到验证。后来看,确有理由,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军长期围剿,兵力数倍于红军,装备精良,碉堡战术步步推进,红军在博古、李德指挥下损兵失地,很难继续坚持;第二点,北、西都是国民党中央军和湘军,东面是福建,福建东面是大海,只有选择广东;第三,突围要解决粮食问题,只有秋收之后,真是“小诸葛”。

2.杨永泰预言红军长征路线。杨永泰是国民党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攘外必先安内”理论的主要策划者。红军离开中央红军后,杨预言,中央红军有渡长江上游金沙江入川西的可能性。这时,红军刚到湖南南部,国民党内一致认为,中央红军会去湖南西部与贺龙的二、六军团会合。杨永泰的预测显然不合逻辑,蒋介石当即反驳“那是石达开的死路,他们走死路干什么”,后来真是这条路。

3.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发电报。1935年3月,二渡赤水之后,红军再次占领遵义,蒋介石调动部队围攻红军,毛泽东部署部队打伏击战。3月5日晚11点,毛泽东在遵义西南一个叫鸭溪的小镇,蒋介石在重庆豪华公馆里,同时给部队发电报。毛泽东发电报,兵力如何摆布,蒋介石发电报,停止前进,防止受伏击。神奇不神奇?!

4.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读同一本书。1935年5月下旬,红军过金沙江之后,过彝区挺进大渡河,毛泽东与蒋介石都在读同一本书,清末北洋幕僚薛福成写的《庸庵文续编》,书中记载1863年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悲惨遭遇,红军刚离开江西苏区的时候,杨永泰曾说过,红军可能过大渡河,蒋介石认为绝不可能,毛泽东懂得历史,中国版图那么大,为啥走石达开的死路?当情报确认红军走此路时,蒋介石感到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结局注定。

毛泽东也在读《庸庵文续编》,他认为,石达开被围安顺场,是因为他收买的那个彝族土司出卖了他,要不然,清军不会顺利通过彝区到达安顺场。因此,处理好与彝人的关系很重要,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很重要,虽然是同一条路,红军绝不是太平军,虽然读了同一本书,毛泽东深知这一点,蒋介石绝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这就是历史得以生动的原因。

5.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对红军长征的影响。中央红军即将开始长征的时候,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电报联络突然中断了。原因很久以后才知道,共产党上海局连同秘密电台一起被国民党秘密警察查获,切断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此时的中国工农红军即将转战在崇山峻岭与急流险滩间,恢复联系微乎其微。直接后果,共产国际的大员们无法再对中国共产党发号施令了,那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博古也失去了拥有“上方宝剑”的靠山。此前,共产国际的遥控指挥,没少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带来灾难。六大,选了总书记向忠发,被敌人抓住,不到一天就叛变了,两天就被枪毙了,指定个负责人王明,关键时候吓跑了。王明委托个负责人博古,博古聘请了军事洋顾问李德,丧失了数万红军,丧失了中央苏区。上海局那个秘密电台被查获,中断与共产国际联系,对于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讲,犹如难以驯服的烈马突然甩掉了笼头,中国革命和中央红军的转危为安指日可待。一部电台的失去,使历史改变走向,毛泽东、博古、蒋介石以及查到电台的秘密警察谁也不会想到。

三、长征精神的内涵

弘扬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什么?

    1、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从毛主席到普通官兵,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无论多大挫折,都坚定革命必胜,勇往直前。以毛主席为例,先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四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博古等人到中央苏区后,依仗共产国际,取代了毛泽东的领导权,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陷入灾难期。“湘江之战”之后,红军高级将领不满现状,都想让毛主席领导中央红军,但博古等人不会轻易交权。毛主席通过瓦解“留苏派”的小团体,使张闻天、王稼祥认识到博古等人继续领导的严重后果,在大多数人的支持下,才有遵义会议,在危难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和中央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依仗人多势众,他有八万多人,中央红军才2万多人,想当红军总指挥,提出开展党内斗争,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措施。毛泽东与其斗智斗勇,一方面带领一部分部队北上,另一方面,派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人牵制张国焘,又一次拯救了中国革命。在自己和中央革命遭受重大挫折时,毛主席对这些事情的处理,既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又展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再说其他官兵,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都坚信自己是伟大事业的奋斗者,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毛主席著名的《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千难险阻,尽在欢声笑语中,尽展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像换了一支队伍。部队行军目标明确,到哪去,干什么,官兵心中都清楚。对打胜仗有信心,找回了久违的游击战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没把握的仗,不打阵地战、攻坚战,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对革命前途有信心,不管多大的困难,大家都感到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所选之路,有的是前人没走过的路,如雪山草地,有的是前人走过的失败的路,如大渡河,但红军都胜利了。红军进入贵州后,红军官兵感到黔军是国民党军队中战斗力最差的,普遍吸大烟,士兵都是两杆枪,一支是作战用的枪,一支是烟枪,一到中午都犯鸦片瘾。为鼓舞士气,二渡赤水之后,红军在击溃黔军进攻之后,直接穷追一百公里,从遵义追到乌江边,这是长征之后第一次大规模追击敌人,一改过去保守主义、逃跑主义的被动挨打的战略转移方针,使广大官兵重新找到了打胜仗的信心,既归结于毛主席和广大指战员的军事才能,又归结于广大官兵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3.善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湘江战役之后,博古、李德等人提出红军要向湘西去,与贺龙、肖克的二、六兵团会合。毛主席经认真分析,认为蒋介石会判断出这条道路,会在途中部署重兵,红军去湘西,难逃被围歼的命运,坚持向贵州进军。洋顾问李德提出,乌江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湘江,毛主席曾在雪地里徘徊,思考一夜,确定经贵州北部进入四川,实践证明,非常正确。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决定去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于是往北行军,准备在川南过江。但是蒋介石已猜到红军去向,调派中央军、黔军、湘军、滇军堵截,中央红军在几个地方连吃败仗。毛主席随机调整行军方向,“四渡赤水”,神来之笔,往南再往西,进入云南东南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过大渡河,与蒋介石读同一本书,得出的结论天壤之别,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金一南教授在作《苦难辉煌》讲座时,曾举个例子,有人问毛主席,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按教科书,标准答案四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军的英勇战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但毛主席回答一条:国民党内部和国民党军队山头林立,各自为战是最重要的一条。太精彩了,从这句回答中,体会到毛主席的伟大,与留苏派的斗争、与张国焘的斗争,四渡赤水,气势磅礴的诗词,自成一体的书法,真是伟大,对中国国情的研究、把握,红军长征,专挑国民党各省接壤处,为啥,山头林立,各守一方,内部不团结,反过来,看红军内部,高度团结,都是作好了为革命牺牲自己生命的准备。一到关键、紧急时刻,红军指战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准备牺牲吧。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陕西时,军长徐海东听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也在往陕北走,于是,他们决定,专往大路上走,一路攻打县城,目的是啥,吸引国民党军队,为中央红军减轻压力,那个时候,他还没见过毛主席一面,会师之后,毛主席提出向25军借点钱,当时25军有7000块大洋,徐海东一下借5000块。55年授衔时,徐海东授大将第二名,仅次于粟裕。

长征已过去八十多年,共和国已经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幸福奋斗近一百年。长征经过的许多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崇山峻岭成为旅游景点,贫困山区已摘掉几千年贫困的帽子,压迫和剥削更成为遥远的过去。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长征,更不会忘记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会作为党的传家宝,薪火相传,永不贬值,更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责任编辑:周伟    


关闭窗口

您是第 7462524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