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案件快报 -> 案件快报

我为群众办实事 | “无声”调解化纠纷 有情司法显温度

发布时间:2025-04-25 08:52:23



4月22日,淮阳区人民法院大连法庭联合辖区人大代表,在手语翻译员的帮助下,通过一场“无声”的调解,成功化解一起聋哑人夫妻离婚案件,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关怀的温度。

案情回顾

位某(男)与李某(女)是一对聋哑人夫妻,因家庭琐事矛盾激化,位某向淮阳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由于双方无法通过语言直接沟通,案件审理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聋哑群体的法律需求容易被忽视,需要用更细致的服务填补“沟通鸿沟”。为此,承办法官主动联系辖区人大代表,迅速启动“助残绿色通道”,与妇联及残联等部门共同组建调解团队,并聘请专业手语老师全程翻译。

悉心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人大代表与法官耐心倾听夫妻双方的手语诉求,在确认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后,逐条梳理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争议点,将法律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表达,用手机打字、手势比划等交替沟通。

经过2小时“无声“却热烈的交流,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均同意,离婚后子女由李某进行抚养,原告位某有权进行探望,每年支付抚养费5040元,直至子女年满18周岁止。

本案调解结束后,承办法官对当事人进行了回访,并提供心理疏导与法律援助,帮助其重建生活信心。一场无声的调解,传递着法治文明的强音。

社会意义

承办法官指出,聋哑人诉讼面临举证难、沟通难、心理压力大三重困境,人大代表的介入既强化了监督视角,又连接了残联等社会支持力量,为类似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法院+代表+专业机构”协作模式。

近年来,淮阳区人民法院持续深化司法助残举措,不仅配备手语翻译、盲文诉讼指南等硬件服务,更注重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社区法律服务站等平台前置纠纷化解关口,在提高纠纷化解效率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公平正义。

责任编辑:滕孝忠    


关闭窗口

您是第 7455953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