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案件快报 -> 执行动态

淮阳县法院以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着力破解执行难

  发布时间:2014-11-12 10:19:40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围绕“整改落实、解决问题”这一根本目的,坚持立行立改,积极主动回应党委关注、群众关切,真正从具体案件抓起、从群众不满意不认可的地方改起,真正以群众满意检验活动成效,淮阳县法院立足于破解执行难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升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效果。

    一、强化保障,形成执行整体合力。“工作靠人干,保障是关键。”院党委按照上级要求,及时研究成立执行指挥中心,对执行干警进行重新调整,让那些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身体素质棒的优秀干警充实到执行一线,打造一支敢碰硬、敢战斗的执行队伍。同时,加大对执行工作的物质投入,在车辆使用和经费保障上,根据工作需要,优先调配车辆,及时拨付经费,真正为执行干警开展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开通执行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与省内各大银行的联网,使执行干警足不出户就能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不但提高了执行效率,更为第一时间掌握被执行人财产动向提供了重要保障和途径,有效防止被执行人财产的转移和隐匿。

    二、加大力度,依法追究拒执责任。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此类案例的犯罪条件要求较高,拒执罪适用率非常低。在一些被执行人中就普遍形成了“不履行生效判决大不了被拘留15日,又不会被判刑”的侥幸思想,导致部分案件虽然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以各种借口甚至不惜以被拘留的代价不予配合履行,导致案件无法执结,造成申请执行人有情绪、有成见,甚至上访。为打破这一瓶颈,从根本上扭转被执行人拒不执行不仅仅是被拘留的错误认识,淮阳县法院硬起手腕,加大力度,对拒不执行判决又符合法律规定的被执行人依法追究行刑事责任。通过对拒不执行判决的当事人依法严厉打击,追究刑事责任,使得案件顺利执结,申请执行人非常满意。此举还有效震慑了一大批长期拒不执行的被执行人,形成了高压态势,促进一批案件得到有效执行,不但维护了法律权威,推动了执行工作,更取得了打击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三、把握节点,形成集中执行攻势。被执行人难找是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难点。当前,社会人口流动性大,被执行人外出务工者多,且经常变换工作地点和联系方式,平时难以找到被执行人,更无法采取司法拘留等措施,直接影响了案件的执结率,也最容易让申请人感到不满意,认为法院工作做的不到位,没有尽力去执行,有时甚至走信访途径督促案件解决。针对被执行人难找的情况,淮阳县法院立足于社会习俗习惯,准确把握有利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集中执行黎明行动”,执行指挥中心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形成强大的执行攻势,使得一批长期未结案件得到顺利执结,有效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四、公开曝光,敦促老赖自动履行。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效法律文书权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相关规定,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失信被执行人通过电视台、展板等平台予以定期公开曝光,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举报失信被执行人的行踪及财产线索,并给予相应奖励。建立失信被执行定期公开曝光长效机制,充分借助各种节会和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在人员聚集地和人流量较大的车站、商场等地点,选取典型案件集中曝光,并通过向被执行人单位邮寄执行信息通报,到被执行人所在居住地张贴公告等形式,制造社会舆论压力,让老赖无处遁形,敦促其自动履行生效判决。

    五、注重调解,真正实现执行和解。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执行问题,最终实现执行和解,有利于实现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执行过程中对案件进行调解,不但需要执行干警准确把握案情,坚持以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为根本,还要立足于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双方实际情况,做大量的明法释理工作。执行案件的调解能够促使案结事了,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和案件执行时机的错失。

    六、阳光透明,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员、新闻记者见证执行、参与执行、监督执行,不但可以规范执行行为、防止出现“三案”现象,也可以聚集社会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案件执行、化解执行难题,不断提高执行工作透明度,争取社会对法院执行工作的充分理解与支持。通过他们对执行工作提意见、想办法、出主意,即是监督,也是支持和帮助。张某某因欠款纠纷被申请执行后,一直以各种理由拒不履行欠款,此案件也是人大代表非常关注的案件。后执行干警经过多方查询,在周口市川汇区查封张某某住房一套。为增加执行工作公开,淮阳县法院邀请人大代表和新闻记者参加案件执行全过程和对房产的拍卖,最终实现了案件顺利执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理解认同,取得了良好的公开效果。

责任编辑:li    

文章出处:淮阳县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7459174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